因为早上已经采摘过了,记者下午来看到的只有刚长出来的零星几朵蘑菇 “种这个太累了,每天凌晨1点,就要起来摘菇了,一直摘到7点才能摘完”邓大叔说,“现在孩子也长大了,我们都把地里的活给孩子接管了” 而小范的销售方式除了将食用菌运到金癸市场批发外,每天还自己分送到市区各市场的零售摊点 小范还带着记者来到位于驿马村的一处食用菌种植基地据介绍,该种植户姓邓 记者进到小范的种植大棚小范也是10多年前就来北海种植食用菌的相比其他种植户,小范的种植规模较大,他目前一共种植有30万包的菌袋,品种除平菇外,还有姬菇、茶树菇、秀珍菇等,每天采集的菌类多达几千斤因为种植规模大,装菌袋、采摘菌等工平菇营养作都需要雇请临时工 陈叔和老伴10多年前从造船厂下岗后,便跟着一些种植户学会了菌类栽培技术“刚开始,我们是在一些烂尾楼里直接摆放菌袋来种植,省去了场地租金后来那些烂尾楼都回建了,我们就来到了大小岭这边,租地建大棚来种植平菇”陈叔说 “现在我家有1.5万多个平菇菌袋,最多的一天可以采摘平菇800多斤,少的时候有几十斤近日天气暖和,菇产量大,因此批发价低,平菇批发价只得2元/斤左右平菇上市少时,最高可以销到6元/斤”陈叔说,平菇易管理,产量高,口感好,不愁销路目前他的平菇主要销往市区,每天送到金癸市场批发 “因为都是做这行,我们这些种植户都相互认识”小范告诉记者平菇是什么,我市大大小小的菌类种植户有好几十户,大家平时经常联系、交流技术 小范告诉记者,种菇白天要给菌袋浇水,半夜就要起来摘菇,虽然很是辛苦,但是和一般农民相比,他们的工作都是在室内或者大棚里,起码少了日晒雨淋,而且收入也比较可观 下岗种菇 离陈叔大棚不远处,还有大片其他种植户的菌类种植大棚 邓大叔介绍说,那黑土的主要成分是牛粪和稻草,而这些“白点”就是蘑菇了 邓大叔一家来自横县,种植蘑菇的技术是家传的所以邓大叔的大棚里,以种植蘑菇为主记者看到,黑乎乎的土地上零零星星长着一朵朵“白点点” 冬日的阳光下,高德街道办事处大小岭村的一处大棚内,陈叔正在采收平菇陈叔告诉记者,他和老平菇价格伴在这里承包了土地,建起两个大棚种植平菇,效益不错 陈叔告诉记者,这就是我们平时吃的平菇袋子里装的不过是一些常见的蔗渣、木糠、稻草、棉籽壳、麸皮等废料,作为培养基,接种菌种后,就可以长出菇了 后继有人 邓大叔说,从栽种到目前,这块160平方米的蘑菇地,已经采收了两回蘑菇,卖了5000多元钱接下来还可以采摘三四回,估计这块地产出的蘑菇可以有1.5万元左右的收入 中国农业网(agronet.com.cn)微信扫一扫: 尽“扫”天下农商情 走进陈叔的种植棚内,一眼望去,白茫茫一片近看,才发现是白色透明塑料膜包成的一个个小“塑料筒”,垒放在一起,袋子里长满了白色菌丝有的菌袋两头长出了一片片白色的菌 这里,大棚种菇如平菇营养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蛇年春节前的一天,记者走进了大小岭村一带探访 技术“南下” 在小山丘似的蔗渣、稻草堆前,邓大叔正铲着已经调和好的种植原料,放到装袋机的漏斗里,老伴则拿着薄膜袋在出口处装流出来的原料,旁边的儿媳把装好的菌袋包扎好 小范是福建古田县人,当地素有“食用菌之乡”之称小范说,他们家乡基本上人人都会种菌20多年前,他带着种植技术,到广西桂林开辟了自己的“种植天地”,一种就种了10多年后来他得知,桂林有些食用菌是销往北海的经过了解,他发现北海这边的气候和环境也适合种植食用菌而食用菌所需的种植原料,北海本地都有气候佳、原料多、市场近、竞争少,何不平菇怎么做好吃到北海去开发市场呢?于是,小范带着技术“南下”北海 记者发现,在市郊大小岭村一带,连片的食用菌大棚种植已颇具规模 “我现在已经是北海人了,我的户口已经落在北海了”记者采访时,小范不无骄傲地说,他正在驿马村建新房 北京的权威白癜风专家治疗白癜风的最佳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