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3-16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阳泉郊区西南舁乡东林尖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武便梅这辈子不记账,心里却有一本“脱贫账”:10年前,家里种着的5亩玉米就是她和老伴儿的经济来源,靠天吃饭,过年也舍不得买新衣服;5年前,阳泉郊区西南舁乡东林尖村被列入建档立卡贫困村,自己和老伴儿也戴上了贫困户的“帽子”,靠人接济帮扶的日子不好过;如今,玉米地改种了苹果,陆续挂果的嘎啦、美八、富士等果树成了家里的“摇钱树”,现在一年的收入是过去四五年的总和……

在“苹果之乡”阳泉郊区西南舁乡,和武便梅一样靠种苹果脱贫致富的人还有很多。近年来,西南舁乡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举全乡之力、集各方之智尽锐出战,一个个村庄实现了华丽蜕变,一张张笑脸洋溢着满满的幸福……年至年,全乡累计脱贫人,杜家庄村、雨下沟村、代家庄村等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于年底全部实现整村脱贫。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阳泉郊区西南舁乡党委、政府强化“交总账”意识,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区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巩固一批、提升一批、打造一批”,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全力抓好人居环境整治、积极落实各项惠民政策,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苹果之乡”走上了振兴路、唱响了振兴曲。

破除瓶颈,乡村插上“腾飞翅”

环境好了、人气旺了、百姓富了,是如今阳泉郊区西南舁乡咀子上村留给人们的印象。时间倒回到多年前,这里产业单一、信息闭塞、常年缺水、发展滞后,村里的不少年轻人选择了外出打工。年前后,村民打工的资源型企业效益开始下滑,不少村民无法找到活儿干,只能回村。看着闲在家里的村民越来越多,村支“两委”倍感压力,他们收集了区、乡各方面的建议,瞅准村里的生态资源优势,决定“试水”乡村旅游,为村民谋出路。

没有雄厚的集体经济实力,更没有乡村旅游发展经验,起初一些人对咀子上村发展乡村旅游并不看好:村里穷得啥也没有,谁能来这穷乡僻壤?面对外界的质疑声,阳泉郊区西南舁乡咀子上村的村干部虽然有些灰心,但他们决定咬着牙也要干。年,阳泉郊区西南舁乡咀子上村党支部书记武永胜带头从家里拿钱垫资干,不少施工队、村民在村干部的感染下也垫工干活。大家齐心协力推进,农耕广场、知青大院陆续建成,官印山开发、果园管理、环境卫生整治、农家乐建设等工作也有了进展。咀子上村迈出了发展乡村旅游的第一步。

后来的几年间,咀子上村在各级帮扶下,积极争取各类奖补资金、优惠政策,结合当地特色,持续优化整合资源,按照“旅游引领、产业聚合”的思路,不断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补短板、破“瓶颈”,低收入村咀子上村在艰难中起步,实现了华丽“转身”,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2户88人于年底全部脱贫。年到村游客超过10万人次,旅游净收入余万元。“这几年,咱村的名气越来越大,我们的生意也越来越好。一到节假日,来村里观光、吃饭的游客一拨儿接一拨儿,还有好多外地来的旅游团。”在村里经营农家乐的村民李小花很感慨,“不用四处打工,‘家门口’就能挣到钱,这种光景以前想都不敢想。”

阳泉郊区西南舁乡的建档立卡贫困村同样也在逆境中谋发展:产业单一,就立足实际发展新产业;交通不便、常年缺水,就齐心协力修路、引水;发展滞后,就积极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一个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走稳了适合自己的脱贫路。

一户一策,对症下足“绣花功”

“你托我问的事情有着落了。今年你家收的玉茭、核桃不用愁,买家过几天就上门来收购。”10月23日一大早,阳泉郊区西南舁乡雨下沟村第一书记李宇红来到建档立卡贫困户高贵昌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

“孩子患病离不了人,我们两口子也不能出去打工,只有村里的几亩地种着玉米、谷子和核桃。平常村里就很照顾俺们,帮着申请低保,每年还免费给俺们体检,日子比前几年好多了。”谈起如今的生活,高贵昌有说不完的话,“李书记年年帮我们找农产品销路,还经常自掏腰包给孩子买药,俺们一家人心里暖洋洋的。”

摆脱绝对贫困的标志,是稳定实现贫困人口的“两不愁、三保障”。几年来,阳泉郊区西南舁乡党员干部和各扶贫工作队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着眼,坚持一户一策,抓细抓小抓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贫困堡垒。

知识改变命运。阳泉郊区西南舁乡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实施结对帮扶,用好用足各项教育帮扶政策,保证了全乡贫困家庭幼儿%的入园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没有因贫辍学情况。

为防止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阳泉郊区西南舁乡坚持精准识别、精准分类、精准救治,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与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签订健康扶贫“双签约”协议,保障贫困人口享受“”健康扶贫政策,并为人次提供健康扶贫临时救助。

挪穷窝,换穷业。阳泉郊区西南舁乡坚持靶向聚焦、因户施策,逐步解决“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问题,分散安置了五里庄村、石窖垴村、郊山村等6个村的33户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要“搬得出”,更要“能致富”,阳泉郊区西南舁乡还积极为搬迁贫困户就近就业“牵线搭桥”,让他们彻底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稳定脱贫。

消费扶贫、金融扶贫、生态扶贫……细密织就的保障网,让阳泉郊区西南舁乡贫困群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幸福,也增强了脱贫致富的信心。

立足“造血”,汗水浇开“致富花”

10月25日,阳泉郊区西南舁乡石窖垴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高修富来到自家果园采摘苹果。忙完上午的活,中午小憩一会儿,下午高修富又来到村里的“扶贫车间”采摘双孢菇,“一天有四十元的工钱”。如今,在阳泉郊区西南舁乡石窖垴村像高修富这样忙活的贫困户还有不少,村里的老产业焕发生机,新产业逐渐壮大,大伙儿的日子也蒸蒸日上。

“俺村一直有种果树、玉米的传统,不断壮大果业和传统种植业以外还能发展些啥,我们想了很久也考察过多次,最后选定了双孢菇产业。双孢菇种植简单、市场前景广,更关键的是用工多、劳动强度小,这样的营生很适合村里上了年纪的贫困户。”阳泉郊区西南舁乡石窖垴村党支部书记高怀富说。年,阳泉郊区西南舁乡石窖垴村成立市元亨养殖专业合作社,动工修建了双孢菇种植基地,还建起了合作社式“扶贫车间”,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农闲之余还能进车间干活挣钱。

脱贫要从“输血式”转向“造血式”,发展产业是关键和核心。近年来,阳泉郊区西南舁乡党委、政府带领各村干部群众,以果业为主导产业,大力实施“果+”战略——林下套种杂粮、薯类,发展“果+杂粮”;果园周边搞养殖,发展“果+养殖”;以“北七村”山西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改善环境、挖掘特色,发展“果+旅游”;农闲之余种植双孢菇、平菇,发展“果+菌类”;细化产品种类,延伸产业链条,发展“果+加工”。同时,阳泉郊区西南舁乡通过开展技术指导、就业培训、协调产业帮扶资金等一系列务实有效的工作,让建档立卡贫困户享受到了产业发展红利,更激活了发展的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我能脱贫”,积极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产业扶贫为贫困村“造血”,乡村有了发展活力。阳泉郊区西南舁乡代家庄村尝试发展乡村旅游,壮大杂粮加工、果干加工和笨鸡养殖,从昔日的建档立卡贫困村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休闲观光“网红村”;阳泉郊区西南舁乡杜家庄村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利用金融扶贫贷款,建起了西门塔尔牛养殖基地,规模化养殖让杜家庄村牵住了致富的“牛鼻子”;阳泉郊区西南舁乡雨下沟村在扩大苹果、核桃、玉露香梨等种植规模的基础上,建起农业生态产业园、平菇种植大棚和现代化养鸡场,促进种植、养殖“齐步走”……阳泉郊区西南舁乡干部群众用汗水浇开一朵朵“致富花”,贫困群众告别了苦日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来源:山西日报

原标题:《媒体看阳泉

“苹果之乡”齐唱振兴曲——阳泉郊区西南舁乡脱贫攻坚纪实》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