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9-22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点击上方蓝字

蘑菇鲜美可口,营养均衡,富含微量元素、氨基酸等多种营养成分。不少品种还具有抗肿瘤、抗氧化、降血脂、降血糖等功效,很多人都爱吃。

但有人提出,蘑菇容易富集重金属,吃多了会加重内脏的负担,甚至引起疾病。

事实当真如此吗?

蘑菇当真吸“重金属”?

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食用菌研发中心的研究员杨小兵说,比起一般的绿色植物,蘑菇富集矿物质元素能力比较强,它会从周围环境中吸收矿物质元素,然后积累在体内。

受国家规管的砷、铅、汞、镉四种有害重金属元素也属于矿物质元素,所以,蘑菇的确存在重金属含量超标的风险。

就近年抽检和检测的数据来看,重金属含量合格率都比较高,偶尔会出现个别超标的批次,但重金属超标问题并不严重。

总的来说,正规途径购入的蘑菇,消费者基本可以放心食用。偶尔食用了重金属超标的蘑菇也不必太担心,有害重金属对人体的危害也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

影响蘑菇重金属含量的主要因素,是培养原料和覆盖土壤本身的重金属含量,以及蘑菇生长期的长短。

在没有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上,用没有大量施用过重金属农药的木屑秸秆进行栽培,蘑菇便不可能富集到大量重金属。

而且,通过科学的栽培手段,还可以有效抑制蘑菇对有害重金属的吸收。常用的方法是提高培养原料的酸碱度、添加少量硒盐和磷酸盐等。

另外,蘑菇具有富集矿物质元素的能力,不全是坏事。

除了少数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元素之外,钾、镁、钙等宏量元素和铁、锌、硒等微量元素,多数矿物质元素都是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

“目前,我们正致力于筛选、培育富含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元素的食用菌。”杨小兵说。

野生蘑菇,更易重金属超标

我们印象中,通常认为野生蘑菇比人工栽培的蘑菇更天然,对人体更有益处。

但杨小兵表示,野生蘑菇在变化多端的自然气候下,生长期比栽培的蘑菇长很多,富集重金属的风险也更大。而且,因为环境复杂,蘑菇质量参差,未必就比人工栽培的好。

抽样检测结果证实,野生蘑菇的重金属超标比例远高于人工栽培品种。

市面上常见的蘑菇品种,大多是人工栽培:

比如新鲜或干制的香菇、平菇、草菇、白蘑菇、木耳、金针菇、猴头菇、杏鲍菇、白灵菇、海鲜菇、蟹味菇、白玉菇、虫草花、鸡腿菇、秀珍菇、姬菇、竹荪、灵芝等。

尚未能人工栽培的蘑菇:

牛肝菌、松茸、松露、鸡油菌、红菇、乳菇、鹅蛋菌、鸡枞菌、冬虫夏草等。这些多是与树根、蚁巢、昆虫有共生关系的品种。

野生的香菇、木耳、灵芝产量极低,干品仅偶见于一些山区农贸市场。旅游景点的所谓野生香菇、木耳和灵芝,多是从批发市场返销的栽培产品。

哪些蘑菇品种最安全?

杨小兵介绍,人工栽培的蘑菇,其重金属超标的风险也有品类差异。

重金属超标的比例相对较高:白蘑菇、巴西蘑菇(姬松茸)、鸡腿菇等。土壤是蘑菇富集重金属超标的主要因素。这些蘑菇品种,都需要覆土栽培。

仅偶尔检出重金属超标:平菇、香菇、木耳等。这些蘑菇,多是农户大棚栽培的。

基本上未曾发现超标:金针菇、杏鲍菇、海鲜菇、白玉菇、蟹味菇等。这些蘑菇,多是工厂化大规模栽培的。

两招教你挑到“放心蘑菇”

“一荤一素一菇”的搭配饮食是健康之选。

建议每周食用蘑菇3~5次,每人每次食用鲜菇~克,或干菇20~50克。

杨小兵提醒,挑干蘑菇时,应先闻一闻气味,看是蘑菇特有的清香味,还是刺鼻的硫黄味。

再看颜色,多数品种菇肉颜色微黄是正常的,稍变为褐色,是受潮或存放时间稍长所致,食用问题不大,但颜色雪白的就需要格外小心。

最近几天,一篇名为“蘑菇还是少吃一点吧”的文章在流传:蘑菇虽然好,但有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很强,最多可以达到多倍。

  省农科院食用菌专家称,现在蘑菇大多无土栽培,少有重金属污染   现在蘑菇大多无土栽培,根本不种在土里。   最近几天,一篇名为“蘑菇还是少吃一点吧”的文章在流传:蘑菇虽然好,但有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很强,最多可以达到多倍。但是人体没有排出重金属的机制……蘑菇到底会不会有重金属富集?我们现在购买食用的蘑菇到底安不安全?记者采访了省农科院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李辉平。

  蘑菇还是少吃一点吧   (原帖摘登)   我介绍了我很喜欢吃蘑菇的历史后,老古(注:研究真菌的博士)同志告诉我,这蘑菇是不可以多吃的。每月最多可以吃g。我问何故?他说,蘑菇虽好,但有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特强,最多可以达到多倍。几乎所有重金属,如铅、汞、镍等等等等所有的重金属,蘑菇都会富集。但是,我们人体没有排出重金属的机制。久之这些重金属就会在肾小管内聚集,严重时甚至会引起肾小管的坏死。   ……   后来在新苏黎世报上看到一篇报道,说在乌克兰、德国等被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污染的地区,专家们开出的处方就是大力种蘑菇,以富集这些被放射线污染的地区的重金属和有害金属,尽快使这些地区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   ……

  蘑菇“吸收”重金属能力相对较强   所以不建议食用野生蘑菇   “蘑菇是不可以多吃的。蘑菇虽好,但有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特强,最多可以达到多倍。几乎所有重金属,如铅、汞、镍,蘑菇都会富集。但是,我们人体没有排出重金属的机制。久之这些重金属就会在肾小管内聚集,严重时甚至会引起肾小管的坏死。”最近,这样的一片文章被很多网友转发。蘑菇因为蛋白质含量高,并且脂肪含量少,成为很多人首选的“保健食物”。   蘑菇是我们对可食用大型真菌的俗称,其中包括蘑菇、香菇、金针菇、鸡腿菇等等很多品种。“如果同样的土壤环境下种植,蘑菇的富集重金属的能力确实比种出来的蔬菜、水果要强。”李辉平告诉记者。为什么蘑菇中重金属含量会很高呢?这些重金属是哪里来的呢?其实,重金属含量高的原因是蘑菇会产生一些能和重金属络合的蛋白,通过与重金属络合生成无毒的络合体来解毒,从而让蘑菇“不怕”重金属;而在环境中,尤其是污染环境中,往往存在大量的重金属,于是蘑菇就把这些重金属“不小心”吃到了自己的肚子里面,并且越积越多。“尤其在野生环境中,很难监控,所以不建议食用野生蘑菇。”

  现在蘑菇大多无土养殖   “脱离”了土壤,就“吸收”不到重金属了   “但是即便如此,也不影响蘑菇成为我们人类很好的食材。”李辉平表示,蘑菇中的重金属,和有些毒蘑菇自身合成的毒素不同,它们是来自环境中的,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东西。如果培养介质没有受到污染的话,它对我们人体没有危害。“现在蘑菇们的生长环境,大多已经‘脱离’了土壤。”   李辉平告诉记者,现在绝大多数的菌菇类,比如我们经常食用的金针菇、杏鲍菇等,都是利用玉米芯、棉籽粒、麸皮等培育而成的“有机质”里种植,这些培养料少有重金属染。“仅有少数菌菇需要土,比如双孢菇等。”   李辉平说。这种需要土壤种植的蘑菇,大多采用两种土,一种是草炭土,一般采用东北原始林地的苔藓土,具有透气、溪水、保水等功效;另外一种就是田园土,“我们一般采用耕作层下30厘米的土壤,“这个位置可以避免耕作带来的污染。”而挖掘出来的田园土,还要经过在阳光下暴晒杀菌。   “最早的蘑菇的确都生活在土壤里,但经过若干年的驯化改良,现在的蘑菇都不是野外生长,而是人工栽培。”李辉平说,比起野外的环境,现在蘑菇的生活环境“人为可控”。而重金属对蘑菇生长没有益处,所以也不存在人为添加问题。虽然蘑菇有“富集”的能力,但只要没有“供给”,也就不会产生破坏效应。

  “非洲版”蘑菇营养价值高   但因棕色“长相”不受南京市民欢迎   我们常食用的蘑菇以白色居多,但是在省农科院里,记者见到了“棕色版”的蘑菇。“比起传统的白色蘑菇,棕蘑不仅杜绝了使用漂白剂的可能,而且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是白蘑的两倍。”工作人员介绍说。这种“非洲版”的蘑菇名字叫做“苏棕蘑5号”。   在研究人员眼中,棕色蘑菇“苏棕蘑5号”算得上蘑菇家族的“明星”了。因为有棕色这样的保护色,可以完全避免漂白处理,更加安全。它的营养成分也很高,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都是传统白色蘑菇的两倍之多。但这个“明星产品”,在投向南京市场的时候,市民们却不敢买。为啥?在大家心目中,蘑菇都是白色的,棕色的“长相”并不受欢迎。其实不光是棕色蘑菇,很多人在选择蘑菇的时候,喜欢挑那些被洗得干干净净,根部被修剪得很整齐的。而那些颜色有些发暗,看上去并不“抢眼”的蘑菇,大多被人忽视。

  新闻链接英文中蘑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这几天,除了“蘑菇还是少吃一点”的帖子热传外,还有一帖子被大量转发,就是国家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院邢增涛发表的《“蘑菇还是少吃一点吧”博文解析》,这篇文章对“蘑菇少吃”之说进行回应:   这篇博文其实并非最近才在网上流传的,而是网友于8年4月23日发表在“凯迪会员博客”网站上的一篇杂文,年7月2日该网友将其进一步修改,发布到新浪微博。   在此首先厘清“蘑菇”的概念。在英文中蘑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蘑菇是欧美栽培和食用最为普遍的“mushroom”,就是双孢蘑菇;而广义的则是指所有的能形成子实体或菌核组织的大型真菌(Fungi)。博文中提到核污染地区通过栽培蘑菇来解决核辐射污染的报道,是指广义的“蘑菇”,而非双孢蘑菇。   近年来,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都组织了食用菌质量安全普查和监测工作,我国人工栽培的食用菌质量安全总体是有保证的,消费者可放心食用。

赞赏

长按







































中科与白癜风患者同在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好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