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常见病虫害的判断与防治 病虫害在发菌期和出菇期都会发生,发菌期病害以霉菌为主,出菇期病害以细菌为主。虫害在平菇的整个生产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因平菇生长速度快,菇体富集能力强,不适宜过多使用药物,所以一切病虫害以预防为主。 发菌期危害菌丝生长的主要病害有: ①绿霉,也叫木霉,绿霉是平菇生产中的主要病害之一,适宜在酸性环境,及高湿环境下生长,15℃以上生长迅速,可耐40℃高温,初期菌丝为白色,很快产生绿色的分生孢子,孢子在适宜温度环境很快重新萌发为菌丝,生长快,传播快,危害大,绿霉生长旺盛的菌包,与平菇菌丝争夺养分,平菇菌丝无法继续生长,造成废包。另外,还有一种霉菌叫做青霉,危害稍小于绿霉,青霉菌落前期是无色透明菌丝,后产生青色孢子,外观与绿霉相似,但菌落面积小于绿霉,少量发生平菇菌丝可以覆盖其生长,不影响产量。 绿霉发生的原因大多是因为菌包灭菌不彻底,培养环境不洁,接种感染,另外使用带有绿霉的不良菌种或老化抵抗力差的菌种也会引起绿霉爆发,接种时料温过高烧死菌种,培养过程中袋温过高烧死菌丝也会绿霉侵入,虫害同样会引起绿霉发生。出菇后,采菇时留下的菇根如果没有及时清理,在高温高湿的情况下,也会发生绿霉污染情况。: ②曲霉,曲霉常见有黄曲霉和黑曲霉,生产中以黄曲霉最为常见,曲霉初期为白色绒毛状菌丝,生长速度较慢,但菌丝浓度密实,菌丝较厚,很快转变为黑色或黄绿色的颗粒状霉层,这些颗粒物其实就是曲霉的孢子,抑制平菇菌丝的生长,少量发生平菇菌丝可以覆盖其生长,曲霉适宜微酸性环境,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情况下容易发生。 ③链孢霉,链孢霉又叫红色面包霉,生长迅速,喜高温高湿,喜氮,喜氧,尤其在夏秋季节发生严重,25℃条件下,24小时可以完成一时代的生长,在麸皮,玉米粉,小麦等粮食类培养基上生长旺盛,秋季煮熟的玉米芯上经常发生。链孢霉多发生在菌袋的破口处或报纸封口处,形成成团的橘红色分生孢子,稍一震动,孢子就会四处飞散,传播极快,危害严重,链孢霉能杀死食用菌菌丝,并引起粮食类基质发酵,污染后可以闻到浓烈的酒味。链孢霉发生要及时处理,防止扩散。使用发酵熟料法并严格消毒场地可有效防止链孢霉的产生。 ④胡桃肉状菌,又叫大纽扣菌,胡桃肉状菌是一种寄生菌类,可以寄生在平菇菌丝内生长,菌丝生长温度在25℃---30℃,低温受到抑制,但遇到合适温度又会重新生长,喜高湿,但也较抗干燥环境,胡桃肉状菌多发生在出菇后期,但菌种带入此菌时,发菌期也可见。生长了胡桃肉状菌的菌包不能再出菇,胡桃肉状菌可以形成子实体,大一不一,圆形,表面有褶皱,前期为白色,很快变为黄色,较硬,有腥味。 ⑤绿粘帚霉,这种霉菌不多见,因其形态与绿霉相似,很多人将其误认为绿霉,其实它与绿霉是完全不同的,绿粘帚霉是半知菌,寄生型。危害程度远大于绿霉,一旦发生将会是毁灭性的,常见平菇菌丝正常生长三分之一或一半时突然爆发,培养料中出现大量厚实致密的绿色菌丝体,后逐渐杀死平菇菌丝,直至整个菌包全部变为绿色。绿粘帚霉多为不合格菌种带入的,可致整批毁灭。因其在土壤里常见存活,接种时消毒不严,也可感染,但不会是整批毁灭。 ⑥鬼伞。鬼伞喜高温高湿,培养料中加入过多的化学肥料,氨气过大时更容易发生,35℃--40℃的时候生长最活跃,鬼伞菌丝不明显,等发现时就已经是鬼伞的子实体,很快自溶变黑色液体,影响菌丝生长。出菇时期也偶有鬼伞发生,可见一边长鬼伞,一边长平菇的现象,污染平菇子实体。鬼伞主要是因为环境不清洁,灭菌不彻底,培养料氨气过大,PH值过低,加上高温高湿引起的,一般菌种不会带入鬼伞。 ⑦毛霉。毛霉又叫长毛菌,菌丝灰白色,生长迅速,较平菇菌丝稀疏,粗壮,但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平菇菌丝,后期可在平菇菌丝表面形成很厚的白色棉絮状菌丝团,并伴有黑色的球状孢子颗粒,毛霉广泛存在于空气,水,土壤及粪肥上,靠气流或水来传播,喜高温高湿,20℃以上生长迅速,低温受抑制,平菇菌丝可以覆盖其生长。毛霉一般是接种操作不严引起的,偶见污染菌种带入。 ⑧酵母菌。酵母菌为一种单细胞真菌,比细菌要大,形态与细菌相似,生长速度快于细菌,多为粘稠,不透明,或乳白色的不规则菌落。喜高湿,培养料水分过大易发生,产生酸臭气味,影响平菇菌丝生长。 其它类型的杂菌如放线菌,根霉,白色石膏霉,念珠菌,细菌等等也会存在于生产过程。 平菇的生产过程中,要想生产出无污染的平菇菌包,首先要严格平菇生产操作规程,心中要有无菌的概念,治不如防,做好预防工作,杂菌就很难有滋生的机会。一定要保持环境的清洁,使用优质的菌种,按照正规的生产程序。平菇高产,稳产,无污染并不难。 老菇区,老菇棚尤其要注意,提前用药,做好消毒工作,菇棚消毒提前一个月进行,使用不同类型,不同杀菌机理的药物进行熏蒸或喷雾,可以有效防止不同类型的杂菌侵染。 出菇期病害 出菇期的病害也分为生理性病害和侵染性病害,一并介绍一下。 ①黄菇病。黄菇病是一种常见病害,在高温高湿,或通风不良的情况下易发生,由假单胞杆菌引起,分为湿腐型和干腐型两种,湿腐型病菇整体发黄,菇体长不大,小菇菇柄处或菇盖积水处有灰黄色粘稠状液体,并有臭味。干腐型菇体部分或全部发黄,菇体干枯停止生长,轻微时菇体可以生长至正常大小,但影响外观,失去商品价值。假单胞杆菌广泛存在于空气与水,土壤中,随空气,水流传播迅速同等条件下,广温品种软柄菇较硬柄菇易感染,深色菇较白色菇易感染。高温品种白色菇较深色菇易感染。黄菇病严重发生的时候甚至会颗粒无收。黄菇病应在发病初期就开始治疗,效果最好,可以用链霉素加黄腐速杀进行治疗,交替用药效果明显,万消灵,保清,必洁仕等药物也有很好的疗效,这三种药物应用于黄菇病中后期也有极佳的效果。喷洒药物后,还要进行低湿管理,减少喷水量,加大通风量,防止复发。 ②锈斑病,为假单胞杆菌或菌生轮枝霉引起,表现为菇盖有点状黄色或黑色斑点,针头大小,如铁锈一样,严重发生时斑点连成一片,后期部分黄色斑点也变为黑色,严重影响外观,同为高温高湿,通风不良引起的。轮枝霉存活于土壤和空气中,适宜生长温度20℃左右,低于10℃活力较弱,可随空气,水流,虫体及人员活动传播。有些人把锈斑病也归为黄菇病,但其发病机理会和黄菇病有些许不同,治疗上也要区分治疗。可用甲醛稀释液喷洒菇棚空间进行治疗,用甲基托布津进行整体消毒预防,另外保清加必洁仕交替用药,效果良好。同样治疗后也要加大通风,减少喷水量。 ③软腐病。由大毛霉菌或指孢霉引起,发病时先由菌柄基部发生白色菌丝,慢慢向菌褶处发展,最终整个菇体布满白色菌丝,菇体发软并死亡。病菇生长过程中,颜色变为暗黄色,部分病菇会有粘稠的液体,但没有臭味。软腐病在通风不良,菇根部积水或虫害的情况下易发生,高温下更明显。发生软腐病的时候要摘除病菇,减少喷水,加大通风,并喷洒高效绿霉净进行治疗。也可以喷洒其他类型杀霉菌的药物进行治疗,注意喷洒药物时要注意药物浓度,并先进行少量药物敏感测试后再整体施药。 ④枯萎病。又称干枯病,由镰刀霉引起的,发病时整个菇体停止生长,形成僵菇,慢慢枯萎死亡,菌盖叶片向下卷曲,菇体不发黄,不腐烂,颜色就像风吹死的平菇颜色差不多。枯萎病在高温期较常见,低温期不常见。镰刀霉存活于空气与土壤里,培养料可带入此菌,灭菌不彻底的菌包易发生,发病后可以喷洒喷雾型克霉灵或疣克星进行治疗。 ⑤纽扣菌。由胡桃肉状菌引起的,发病原因前面已有介绍,因其病原的特殊性,寄生在平菇菌丝里,一旦发生此病,治疗手段已无意义。预防放在第一位,使用优质可靠的菌种才是最好的措施。 ⑥球形平菇。球形平菇菌柄中央生,叶片为圆形,菌柄较长,整个菇体成放射状形态,菇体可以长大,但商品价值低。球形平菇的发生大致有两种原因,一是球形病毒感染,可从头潮菇到尾潮菇持续发生,一般是菌种带有球形病毒,接种后出菇就是球形平菇,往往是整批次的;无毒菌种在发生过球形病毒的大棚内接入出菇袋,如果消毒不严,也会已发球形病毒感染,但一般不会整批次发生。二是菇棚长时间低温,菇棚温度长期在5℃以下,甚至菇体结冰,除低温型品种外,很多平菇品种也会生长为球形,这是平菇的一种生理保护机制,在温度回升后可以自然消失。生产者要区分开来,就可以对症采取不同的方法。 ⑦高脚菇。整个菇体菌柄很长,有些甚至卷曲,叶片薄而小,菇体瘦弱。为生理性病害,菇棚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引起的,若光线不足,也会发生高脚菇并伴有菇体颜色变浅。发生时只要加大通风量,保持菇棚内有足够的新鲜空气,光线不足的增加光照就可以解决了。 ⑧花菜菇。幼菇不分化,不长菇叶,就是一个个原基团在生长,原基上再长原基,原基软而白,不停生长,就像花菜一样,是因为二氧化碳的浓度太高,氧气严重不足,光照过弱引起的平菇生理病害,加大通风,增强光照就可以正常生长了。 ⑨瘤子菇。菇盖边缘或整个叶面有像瘤子一样的刺状不规则突起物,也有菇盖上面再分化长出一个个小菇,随着菇体的生长而生长。这是由低温引起的冻害,冬季常见。软柄黑色平菇尤为明显,并可伴有菌柄空心肥大现象,菌褶颜色变乌色。只要把菇棚最低气温保持在5℃以上,白天15℃左右就可以了,软柄菇类最低需要保持8℃的温度。 ⑩盐霜菇。菇盖上布满盐霜一样的物质,黑菇表面也是灰白色的盐霜菌刺,菇体生长困难,这也是因为气温太低,或外界冷风直接吹到菇体上引起的,冬季常见。可在通风口处用遮阳网遮挡,避免冷风直吹菇体,通风时避免在冷空气来临时进行,严冬季节可在中午温度高时进行通风,晚上及时关闭通风口,保持菇棚最低温度5℃以上,白天15℃以上。 ⑾花边菇。菇盖边缘有规则的明显花边,颜色稍浅与整个菇体颜色,不光滑,部分有细小的绒毛菌丝体,白色品种严重的话菇盖变为波浪形,菇体颜色变深,花边部位颜色更深。冬季发生,为低温引起或温差过大引起的,提高棚温或温度恢复正常就自然消失。 ⑿波浪菇。菇盖边缘或大部分叶面波浪状不平,菇体韧性变差,高低温均有发生。生理性病害,是因为菇棚温差过大或者过小菇体生长环境不良引起的,另外雾霾天气同样会引发波浪平菇的发生,这是平菇自身的生长调节,当环境恢复到正常状态后,这种现象就没有了。 ⒀翻卷菇。平菇菇盖叶面向上翻卷,有些菇体长不大就往上翻卷,菇体韧性变差。原因有:一,采收过迟,菇体老熟。白色品种更加明显,高温季节多见。只要适时采收,采收标准在八分熟就可以了,高温季节适当提前。 二,菌种退化。这种情况一般菇体很难长大,现蕾密实或稀少,但叶片薄,菇质差。 三,药害引起。平菇菇体娇嫩,菇体遇到敏感性的农药时也会翻卷,喷水时用的器具曾经打过其它药物,如敌敌畏等,或菇棚周围的农田使用了杀虫,除草药物,气味飘到菇棚内就会引起菇体翻卷。平菇对敌敌畏非常敏感,有一丁点气味就会畸形,菇农一定要注意。发生时,移除敏感源或等待菇棚周围的药味消失即可,但如果菇体已经喷洒到敏感药物,要及时喷洒基因活化类药物进行消除,下潮菇就会正常生长了。 ⒁酱红色菇。除个别特殊品种外,酱红色平菇是由光线过强引起的,一般这种平菇的菇柄较短,只要增加菇棚遮挡物,给予适当强度的光照就会恢复正常了。 ⒂蓝色菇。除个别特殊品种外,一氧化碳浓度高也会使正常平菇颜色变为蓝色,冬季菇棚加温时要注意一氧化碳的排放,适时通风换气;另外,喷洒了营养类药物,浓度过大也会引发蓝色菇,如磷酸二氢钾,只要停止喷药,蓝色菇就会自然消失。 ⒃其它不正常出菇现象。如半袋出菇,是因为菌丝生长温度低,生长时间过长,受温差和光照刺激后引起;头潮菇长不大,菇密小而薄,是因为菌袋后熟期过短,菌丝尚未完全分解培养料引起的,菇农可以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在平菇的生产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细心观察,防患于未然,及时预防,发病后及时治疗,才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在栽培过程中,一定要使用优质菌种,用药上也要使用正规厂家的药物,不要贪图便宜,使用不合格的菌种和药物,一旦发生病害,那就得不偿失了。 常见虫害 ①菌蚊与菌蝇。这两种虫害比较常见,以幼体蛀食菌丝和菇体危害,菌蚊幼体为白色,长1—2毫米,菌蝇幼体稍大于菌蚊,一般3---4毫米,白色或浅黄色,菌蚊主要危害菌丝体,菌蝇可以危害菇体,往往会在平菇菌柄内部蛀食。菌蚊发生严重时,整个菌包菌丝被吃掉,露出培养料,菌包感染杂菌,出菇菌包会停止出菇。可用倍氯氰菊酯或氯氟氰菊酯进行杀灭,不伤菇体,效果较好,在爆发初期预防最佳,出菇期可每星期在菇棚周围及空间喷洒这两种药物,发菌期可用长效杀虫药如虫立杀喷洒接种口进行预防,另外有些虫害侵染的不良菌种会使接种后的菌包带入菌蚊幼虫,菇农一定要注意,选择菌种时要看菌种生产商菌种培养室是否能够很好地防虫。 ②癭蚊。虫体为红色或黄红色,长2毫米左右,繁殖速度快,喜欢集聚在一起,幼虫可以自体繁殖,危害菌丝生长,并引发杂菌感染菌包。出菇时聚在菇体根部蛀食幼菇,造成幼菇萎缩死亡,严重影响平菇商品外观。拌料时加入防虫药物可以预防,如果发菌期发生癭蚊,可以用磷化铝密闭熏蒸杀灭,使用量每立方米3片,因磷化铝遇空气中的水分会产生大量磷化氢气体,磷化氢气体剧毒,使用时要注意人员防护,熏蒸后要通风透气等磷化氢气体完全消散后人员才能进入菇棚。出菇期发生癭蚊,也可以用氯氰菊酯喷雾杀灭。 ③螨虫。螨虫个体较小,种类较多,喜潮湿阴凉环境,危害平菇菌丝的,有蒲螨和粉螨两种,经常集聚在一起,咬断菌丝,使菌丝停止生长,并感染杂菌。可用磷化铝熏蒸治疗,另外保持菇棚周围环境的清洁,螨虫经常活动在菇棚周围的废料及麸皮上,要注意及时清理废料,另外麸皮等精料要保存良好,防止受潮,并定期在菇棚四周喷洒三氯杀螨醇等杀螨药物进行预防。 ④平菇夜蛾。个体较大,成虫有翅膀,翅膀上有灰粉,趋光,幼体较肥大,白色,蛀食平菇菇体,但不危害菌丝体,夜蛾幼虫会有吐丝现象,缠绕在菇体上,使平菇变软死亡,并感染其它病害。可用氯氰菊酯或虫螨净进行防治。另外糖醋水也有良好的诱杀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