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10-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平菇发酵料熟料栽培nbsp三 平菇发酵料、熟料栽培(三)

何军保年0月24日11:12:01浏览回复3金猪0

续上平菇栽培

发酵料栽培

(一)培养料配方选择适宜的栽培配方注:配方中的玉米芯、秸秆,均粉碎成玉米粒大小发酵料栽培时,百斤原料需加入多菌灵(含量50%)50克。

(二)培养料发酵

培养料预湿与建堆以玉米芯配方为例,每堆~公斤,把各原料混合干拌均匀,把尿素、多菌灵溶于水中,再加到料里翻拌,拌好料的含水量在0%~5%之间,以手紧握培养料指缝中有水滴滴下为宜。堆成宽1.5米、高1~1.2米、长不限的堆,稍压实。然后在堆的周围用木棍每隔40厘米打两行直径10厘米、深至堆底的洞,进行有氧发酵。打孔时并摇晃打孔棍防止通气孔堵塞失去通氧作用。建堆结束后,将料堆四周及表面轻轻拍实,可有效防止培养料中水分的大量散失,且有利于温度上升。

1.第一次翻堆建堆后随着培养料中微生物的活动,料温会迅速上升。待料温均匀上升至5℃以上后维持24h进行第一次翻堆。料堆表面3~5㎝厚的培养料会因水分蒸发成为干料,并且培养料预湿后仍有少量玉米芯吸水不透,因此应根据培养料含水量大小,边翻堆边加水调湿。进行第一次翻堆,翻堆时将培养料上下互置、内外对调搅拌均匀并重新建堆,翻堆时玉米芯仍呈黄色。2、第二次翻堆复堆后,培养料中微生物活动加快,料温会迅速上升。待料温均匀上升至5℃以上后维持24h进行第二次翻堆。翻堆方法同第一次翻堆。料堆可明显分为三层,表层10㎝分布有少量白色放线菌;料堆中部培养料明显变为浅褐色;底层有20㎝厚的黄色培养料,有酸臭味。培养料散发出刺鼻的氨味。

3、第三次翻堆复堆后待料温均匀上升至5℃以上维持24h进行第三次翻堆。翻堆方法同第二次翻堆。整个料堆表层15㎝和通气孔边缘10㎝分布有大量白色放线菌。底层黄色培养料明显减少,料堆大部分位置黄色培养料消失变为浅褐色。除料堆表面3㎝厚的玉米芯干燥外,其它玉米芯颜色基本趋于一致,仍有氨味散发出来但不太刺鼻。4、第四次翻堆复堆后待料温均匀上升至5℃以上维持24h进行第四次翻堆。翻堆方法同第二次翻堆,翻堆时加入剩余的1%石灰。整个料堆通气孔处放线菌基本消失,在两通气孔之间分布大量放线菌,且培养料上下均匀,基本没有氨味,散发出微甜酵香味;底层5㎝处仍有少许酸臭味。玉米芯柔软,可挤出水分但不下滴。5、培养料发酵结束第四次翻堆后,维持24h结束发酵。优质培养料呈茶褐色,整个培养料断面分布有大量放线菌,颜色均匀一致,散发出独特的微甜料香味,没有氨味、臭味,含水量适宜。(三)装袋与接种温室栽培平菇应选广温型的品种,菌种应菌丝浓密,洁白粗壮,无杂菌斑,无拮抗线,打开菌袋前具有平菇气味,没有平菇原基。菌龄一般30天左右,不超0天,栽培袋子应选择抗涨强度大,低温时柔韧性好的低压聚烯塑料筒,剪裁长45cm,宽22cm。一头用尼龙绳扎紧。在袋内的一端撒一层平菇菌块,向平菇菌上装1/3料温20℃以下的玉米芯发酵料,再装平菇菌块再装料,边装边稍压实,装至距袋口8~10cm,撒平菇菌块扎口,标准:袋装干料1kg左右,用种量为15%左右,三层料,四层菌,袋松紧适度。用直径0.8cm、长80cm一头尖光滑直木棍,通过接菌处,莫穿透栽培袋。有利增氧,依次装袋。如发现袋子有破处及时用胶纸封严,以防空气间杂菌侵入,造成菌袋污染。另也可采用两头用口径5厘米左右的套环加报纸封口,报纸封口透气性好,发菌快,出菇好管理,品质好。

(四)菌丝体生长阶段管理

  栽培袋放在温室内提前用符合国家标准的食用菌专用药品灭菌消毒、杀虫。并向地面撒少量石灰码垛发菌,双排摆放,排与排留50cm人行道,一般码垛多少层依气温而定。目的是靠袋内培养料自身升温,促进菌丝体在料中蔓延生长。棚温应控制在18~20℃。

  料温不超过22℃,空间相对湿度55%~0%。当菌丝生长3~4cm时,及时倒垛。垛温在2℃时,要疏散菌棒,码垛呈井字形,以便通风散热降温,严防高温烧菌。升降温措施:揭盖草帘和通风换气控制温度,湿度不超0%,否则易发生杂菌污染。

  发菌阶段,严防垛温在3以上高温,在气温低时管理不合理也时有高温烧菌。应保持发菌室空气新鲜,适时通风换气,一般每天通风一次,每次通风30~40分钟。气温高时早晚通冷风,增加遮阳物。气温低时中午通暖风,适当揭草帘。培养室光线宜弱不宜强。菌丝在弱光和黑暗条件下均可生长,光线强则不利于菌丝生长,棚内光线保持50~勒克斯散射光。总之要勤倒垛细检查,一般5~7天倒一次垛,如料温高于24℃,可随时散垛,发现菌袋有点片绿霉即用高效绿霉净处理,处理过的菌袋放在通风低温、黑暗光线下养菌。

  (五)出菇期的管理

  当菌丝体长满菌袋的培养料后,及时降低菇棚内温度,使菇棚内温度在10℃左右,拉大昼夜温差让温差达到10℃左右,调整棚内湿度80%~90%以增加散射光,历经3~5天的催菇,菌袋两头形成子实体原基(白色菌丝团),将袋口解开并拉直或将袋口挽起,促进原基分化。此时温度提高到18~20℃,空间相对湿度控制在85%~90%,每天向菇棚空间喷水2~3次,保持地面湿润,当子实体菌盖直径长到2cm以上时,可直接向子实体上喷水,随着实体长大喷水量逐增。但不可向子实体的原基或幼菇蕾上喷水,否则,子实体的原基或幼菇蕾将萎缩死亡。子实体生长期间要适当通风换气,每天通风1~2次。每天30分钟左右。如温度较高或棚内平菇栽培量较大时应加大通风量。棚内光线和养菌光度相同。在适宜条件下,原基生长到子实体需5~7天既可采收,采收后要及时清理料面上老菌丝、死小菇及杂物。按上述管理方法可采摘4~潮菇,当三潮菇发现幼菇少、菌盖薄、生长慢要及时补营养液,方能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熟料栽培

。一、熟料栽培的好处

熟料栽培是指培养料配制后先经高温灭菌处理,然后进行播种和发菌的栽培方法。春夏、晚秋、冬季生料或发酵料袋栽不易播种时期以选用熟料方式较为理想。熟料栽培还有下列好处:1、高温灭菌后的培养料排除了杂菌和害虫的干扰,促进了料内营养物的分解,平菇菌丝生长速度快,繁殖量大,对培养料的吸收利用率高,可以获得稳定高产。2、熟料配方增产潜力大,而且还能充分利用各种营养贫瘠的培养料,如木屑、稻草、污染料等,为平菇培养料的广泛选择和合理搭配使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3、熟料栽培使人工控制能力得到加强,它即能够在低温下加温发菌、正常出菇,又能避免高温下非熟料栽培时经常发生的“烧菌”现象,因而提高了单位种植面积的收益率。4、熟料栽培用种量少,一般为培养干料5%左右。5、熟料栽培出菇早,这在早秋出菇尤其明显,因熟料栽培菌丝生长缓慢、产温少、所接受的光照、环境变化时间长。因此,比生料、发酵料栽培更容易提早出菇。、熟料栽培可周年进行。平菇适宜的栽培时间主要是根据平菇菌丝和子实体发育需要的环境条件而确定,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气候也不相同,同一季节不同地区气温差别也较大。又因为国内平菇品种较多,高温、广温、中低温等各种温型的品种都有,只要品种合理搭配,孰料栽培平菇可以做到周年栽培出菇,一年四季连续供应市场。二、品种的合理选择夏季出菇品种应选择高温型品种,早秋及春季出菇品种应选择广温偏高型菌株,秋冬出菇应选择广温偏低型菌株。三、菌种的准备平菇的菌种分为母种、原种和栽培种,母种菌龄为7—8天,棉籽壳原种菌龄为25—30天,棉籽壳栽培种菌龄为20—25天,料袋播种后从播种至出菇为30—35天,整个出菇周期约为3—个月。因此,在栽培之前,菇农应推算时间掌握时机,适时制种。四、菌袋规格的选择熟料菌袋制作工序较为复杂,搬动次数多,袋膜被损坏的可能性大,此外,培养料经高温熟化后极易染菌,所以,袋膜要有一定的厚度,通常低压聚乙烯袋膜厚度一选择3丝左右为宜,筒膜过厚,既不经济,也无必要;如果过薄,容易造成破损,致使污染率上升。筒袋宽度和长度的选择取决于季节,一般夏季、早秋应选用宽20—22cm×长40cm×厚3丝为宜,以防止料袋大、积温高、难出菇。中秋及晚秋选用22—25cm×45cm×3丝为适宜,料袋大,营养足,出菇期长。五、常用配方1、玉米芯85公斤、麸皮10公斤、玉米面5公斤、菇大壮5—袋、复合肥1公斤、石灰3公斤、多菌灵0.2%;2、玉米芯85公斤、木屑公斤、麸皮公斤、玉米面50公斤、菇大壮5—袋、复合肥10公斤、石灰20公斤、多菌灵0.2%;3、棉籽壳45公斤、木屑45公斤、麸皮12公斤、复合肥1公斤、石灰2公斤、多菌灵0.2%;4、玉米芯公斤、木屑公斤、麸皮公斤、玉米面50公斤、菇大壮5—袋、复合肥10公斤、石灰20公斤、多菌灵0.2%;

以上配方中,多菌灵用量为0.2%,是指0公斤干料加入2公斤25%含量的多菌灵,如场地污染严重的也可用0.1%的克霉灵或克霉增产灵替代多菌灵,防霉效果更好。既然熟料栽培,为什么还要加入多菌灵或克霉增产灵?因为多菌灵遇高温不会分解,菌丝发菌过程中,会抑制杂菌的滋生,加入多菌灵对提高料袋发菌成品率大有好处。近来有些单位生产的促酵剂或增抗剂效果也不错,且残留较低。六、拌料按照选定的培养基配方比例,称取原料和清水,因为玉米芯或棉籽壳较难吸水,开始拌料时,水分适当大一些,把拌匀的料打成堆,仿照生料栽培培养料的处理进行堆闷12—18小时。堆闷有二个好处,一是利用发酵热使培养料熟化并得到软化;二是使料中水份吸均匀,并将多余水份自然流出,有条件的可用拌料机进行拌料,可大大提高工效和拌料质量。考虑到高温灭菌要消耗培养料中的一部分水份,装袋前的水份控制要比生料或发酵料栽培料的水份偏多一点,即手握培养料有水渗出但不下滴为宜。也有部份栽培户,拌料后再发酵数天后灭菌,他们称之为发酵熟料,这种方式高温灭菌的时间可以略短些,污染率也有所降低,原理是在发酵过程中一些容易被霉菌利用的营养物质在发酵时被有益微生物分解利用了。七、装袋用手装时,边装边用手指压。用手压时只按袋壁四周压紧,中央稍压,形成四周紧中间松,两端紧中间松,松紧合适,有利于菌丝生长。若装得过紧,氧气不易进入袋中,发菌慢;装得过松,难以出菇。装袋后两端用粗2cm、长5cm的木棍或玉米蕊插入料中,用干布将两端袋口料膜内外擦净绑扎紧,准备灭菌。八、灭菌装好料的袋依次摆放于锅内架上,中间留出少许空隙,加水开始灭菌。初时加大火力,尽快使温度升到℃;否则培养料易变酸。维持8~10小时,待温度降至80℃时,再慢慢开门,取出料袋,放到无菌室中,准备接种。九、接种袋料内温度降至30℃时方可接种。接种前先按常规消毒方法将房间灭菌成为无菌室。接种开始,先用75%的酒精擦洗双手及接种工具及塑料袋,用石碳酸重新喷雾消毒1次,有条件的可在酒精灯火焰上方接种,无条件的则尽量2人接种,1人打开袋口,1人迅速挖出菌种,接入袋内,即刻扎紧袋口,再接另一头。接完后将栽培袋在石灰粉上滚动1遍,让石灰粉填住袋上的小孔,防止杂菌污染。菌种块的大小一般以枣核大小为宜。同时接种量尽量大些,以使菌丝布满两端料面,以杜绝杂菌侵染机会。十、培养接好菌的料袋移入培养室内,夏季以2~3层为宜,冬季5~层为宜,在25~28℃室温下发菌,料内温度不能超过30℃。接种3~5天后,菌丝开始吃料,应检查杂菌,若发现污染则即刻清除。8~10天后,每天打开窗户通风换气,仍以保温为主。若菌丝完全不卖方,则是菌种问题,应更换菌种或重新接种;若菌丝吃料很慢,则是培养料过湿或菌种衰退,应换上套环,外包灭菌纸,利于通气。正常情况5~8天翻袋1次,调换料袋位置,利于菌丝生长整齐。一般30~35天,菌丝吃透料层,结成块,这时即准备出菇。十一、出菇期管理将菌丝发满的料袋移入棚内,在相对湿度80%~90%下出菇。出菇期是子实体形成和菇体成长阶段,这时的管理直接关系到产量的高低,其温、湿度与发菌期间有明显差异。1、催蕾分化阶段。菌丝长满袋后,平菇开始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过渡。这时的料温不超过25℃,一般18~20℃为宜。提高空气相对湿度85%~90%,要有良好的通气和散射光刺激。且在袋口培养料的表面用粗铁丝耙动,轻轻除掉接种块周围的老菌丝,压平,换上直径5cm左右的塑料编织绳套环,外包干净纸。2、原基期。即菌丝纽接形成白色或淡黄色瘤状突起即为原基。这时不要揭掉包装纸,应加大地面和墙壁喷雾水量和喷水次数,不要直接对着料袋喷水,否则原基易死亡。3、桑椹期。即形成米粒状菌蕾胚芽。一般2~3天,这时不宜浇水,以控制相对湿度。4、珊瑚期。这是夺取高产的关键时期,若管理得好,成菇率高;否则低,甚至绝大多数死亡。①、取掉套环上的包裹纸,保留套环,这样既保证通气良好,又使菇体局限于套环中叠生长出,养分集中,菇多,大而肥厚,产量高。②、喷水保湿。掌握“轻、勤、细”的原则,不宜在菇体上多喷水,应向空间多喷雾水。5、伸长期。子实体的菌丝和菇柄有了明显的区别。此期每天喷水3~4次,尽量少喷菇体,多喷空间,晴天多喷,阴雨天少喷,每天打开通风窗换气1~2小时,并注意遮荫;否则菌盖色黑而影响品种。、成熟期。成熟前期可直接向菇体喷水,但不宜过多,要少、细、勤。后期忌喷水于菇体,采收前喷1次细水,以保持菌盖嫩。在孢子尚未弹射前及时采收。7、间歇期。每采完1潮菇,要及时清除死菇、烂菇、病菇及杂物等,停止喷水2~3天,让菌丝充分恢复并积累养分。3~4天后喷重水1次,保持空气相对湿度80%~90%,温度18~20℃之间,进行第2潮菇的管理。8、后期埋土出菇。将出菇的料筒两头清理干净,脱去塑料袋浸透水(最好配成营养液),然后开沟将菌筒排成一行,上面覆1~2cm厚细湿土,再洒少量清水,覆盖薄膜。沟内浇水,以便保持湿度。出完菇可就地翻耕,混于土中,提高肥力,增加产量。









































治白癜风医院哪家比较好
白癜风专家有哪些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电话: 地址: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