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耕耘与收获相伴,责任与担当同行,情怀与使命共生。全省第六批选派干部从集结出发、到村任职第一书记的那天起,他们就迎来了自己人生中服务群众的一次大赶考、能力素质的一次大检阅。近三年的历练,为他们的人生经历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安徽广播电视台五大广播频率推出“听见:第一书记在咱村”大型系列报道,带您走近11位“第一书记”,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折射党的基层干部在广阔天地里不忘初心、锤炼党性、增长才干、提升境界的全貌。并谨以此献礼即将胜利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敬请收听。 合作社扶贫的“河口样本” 作者:90.8安徽交通广播记者张祎、李蠡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收听音频▲ 人物名片李朝阳 省民委政策法规处副处长,年10月被选派到石台县七都镇河口村任党总支第一书记兼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两年多来,李朝阳带领群众走合作社脱贫之路,顺利实现了河口村重点贫困村出列的目标。李朝阳获得“安徽省优秀选派第一书记标兵”荣誉称号。 ◆◆◆ 山区的天像是娃娃的脸,刚刚还是艳阳高照,转眼间就乌云密布,山间的蝉鸣越发急促,暴风雨就要来了。 7月31号中午,在河口村的秸秆食用菌种植合作社基地,李朝阳正与社员们一起,紧急加固大棚,疏导排水沟。 所有大棚检查一遍后,李朝阳站起身,长舒了口气。 这些大棚可是他和社员们的心血。 而说起这些大棚,又是一段艰辛的故事…… △上图为平菇种植大棚 我们都不会种平菇。怕折本,不想加入。但李书记找到我说:别担心,合作社有支持有项目,还有技术,大家一起干,一定搞得成。 ——曾经的“贫困户”夏光和 成立秸秆食用菌种植合作社是李朝阳来到河口村后深思熟虑后采取的措施。河口村地处皖南山区腹地,这里的村民一直有种植食用菌的传统。但一直以来,种植食用菌是一家一户单打独斗,不成规模,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低,河口村的部分村民守着“金山”却迟迟没有脱贫。 经过前期大量的调研走访,李朝阳想到成立合作社,集中资源,扩大规模,抱团取暖,共同脱贫。 李朝阳走村串户、挨家挨户动员,终于,2名村干部和7户贫困户表示愿意加入合作社试一试。九个种植大棚建立了起来。 △上图为李朝阳指导农户种植食用菌 14年下半年,第一批第二批的时候,菇子出来,我们不懂技术,它要通风,下半年温度低,菇子长得慢,我们抱着心理,让它长快点,就没有通风,菇子就发黄,变成死菇。 ——秸秆食用菌合作社理事长徐年发 刚刚才起步的合作社,受到这当头一击,眼看大家的心就要凉了。关键时刻,李朝阳打听到淮南有食用菌方面的专家,当天,他连行李都没带,领着合作社的农户赶到淮南,找到专家,力邀专家驻村指导。 △上图为90.8安徽交通广播记者张祎采访贫困户沈能胜 虽然第一年平菇减产绝收,但由于技术难关被攻克,年春,食用菌终于丰收了。可看着堆满大棚的平菇,大家刚喜在眉梢,却又愁上心头。要是平菇不能及时出售,前期的投入可就白费了。 ——社员马宏喜:“我心里急。还没建保鲜库。平菇不能放,会烂。” ——李朝阳:“一定能搞好,不要担心“李朝阳领着大家一趟趟往池州、铜陵、安庆、芜湖、合肥找客户。因为批发市场都是凌晨开门收货,寒冬腊月凌晨时分,李朝阳带着村干部、社员去各大城市的批发市场谈销售。 △上图为李朝阳匆忙奔走,汗水打湿了他的衣服 有一天晚上凌晨一点多,李书记到铜陵,带着我们跑,和商贩讨价还价,谈到最后,他说,按照最高的批发价给我们,如果当地有一块,就给我们一块二,就是一毛一毛谈起来的,就是李书记带着谈的。 ——秸秆食用菌合作社理事长徐年发 功夫不负有心人。跑了大半个月,大棚里的菇子,有人要了。合作社的销路稳定了,价格提高了,大伙的钱挣多了,风险也降低了。社员沈能胜在合作社成立的第二年就脱了贫:”成立合作社了,我们在这里做工,还有工资,菇子出来了,卖掉了,合作社还有分红,一年多个一两万元,收入稳定的很。" △上图为李朝阳在查看食用菌大棚种植情况 带领村民脱贫后,李朝阳规划扶贫致富蓝图的第二步是要让大家致富。去年开始,合作社种植经济效益更高的香菇,盖起了立体大棚。 他争取的资金补贴,建一个大棚是元一亩,在农委争取的,棚到最后子我们可以多建了,在李书记的带领下,食用菌这一块,我们已经带领了三十二户脱贫,下一步再加上三十户到五十户。 ——秸秆食用菌合作社理事长徐年发 △上图为食用菌种植获得丰收 秸秆食用菌合作社红红火火,在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后,李朝阳发现,生态黄牛养殖在河口村很有发展潜力。年2月,他帮助村里的黄牛养殖“大户”桂来胜牵头成立生态黄牛养殖合作社,把牛在山间放养。 李书记说要把周边的困难户带动起来,我说,你要是带动起来,只有放养在山头上,只有流转土地,李书记说这是个好办法,在我们农村里土地荒了,我们就把它流转过来。 ——黄牛养殖“大户”桂来胜 于是,桂来胜在村里流转了50亩土地,扩大了合作社的规模,但规模一大,这么多牛儿的喝水就成了问题。“原来,牛喝水靠山沟的水,在沟里挑水,所以我们和李书记说,给我们做了自来水,自来水直接到牛槽里,我们一个人开关扭一下,牛就有的喝了,省得挑水,省了很多力气。“ 李朝阳又争取到10万元扶贫资金,建成了小型安全饮水项目。牛儿喝水难的问题解决了,桂来胜没有了后顾之忧,也敢撸起袖子加油干了!如今,桂来胜不仅自己养了20头黄牛,还带领20多户乡亲脱了贫。 △上图为90.8安徽交通广播记者李蠡采访养牛大户桂来胜 河口村又成立了生态富硒茶种植合作社、植保服务合作社、农机合作社等,全村贫困户都参与其中,靠着合作社,村民们正走上致富之路。年底,河口村顺利实现了重点贫困村出列的目标。目前,李朝阳的脱贫之路又迈开了第三步——探索新的分配模式。根据合作社和社员的协议,未来合作社产生的收益,除去包括社员工资在内的所有成本后,将由村集体、合作社和社员按照4:3:3分红。这种分配模式,将使集体经济得到供血,做大做强后,更好地反哺农户。要想扶好贫,我认为首先要多听、多看、多动。成立合作社,就是我与群众在聊天中,在走访中得出的结果,现在事实也证明,合作社帮助群众脱了贫。其次,要输血更要造血,因为我任期有限,但只要群众掌握了合适的模式和方法,比如合作社,哪怕我离开村子,群众们依然可以靠着合作社在奔小康的路上走下去。我想到那时,我没有辜负组织的信任,群众的期望,也是为河口村留下把致富的金钥匙吧! ——李朝阳 来源:90.8安徽交通广播记者张祎、李蠡 赞赏 |